>>您当前位置:首页 -> 外界 -> 光明日报看宁夏
在宁夏同心有这样一个村
从旱天岭到“撼天岭”
2025-10-17 10:12:13   
2025-10-17 10:12:13    来源:人民日报

  听到“旱天岭”这个地名?脑海中浮现的是不是龟裂的土地和望雨的眼神?秋日,我们乘车沿着蜿蜒的公路向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行驶,天空湛蓝,玉米地里泛着金黄,远处错落有致的红顶房屋倏忽而过,被绿树环绕的和美村庄映入眼帘——到旱天岭村了。

  早就听闻旱天岭村有位“牛书记”,不仅因为他是养牛专家,更是因为他干的事很“牛”。先后荣获三项“国字号”荣誉,带领村民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这位党支部书记名叫丁建华,务实且健谈,我们与他畅聊大半天,从他那了解到旱天岭村怎样一步步实现山乡巨变。

  2011年,同心县内生态移民搬迁,2000多名群众从预旺、河西等乡镇搬迁到旱天岭。不难想到,旱天岭因地势高和极度缺水而得名,那为啥还要搬来这里?

  “离县城近,地势相对平坦,还能住上54平方米的移民房,比之前住在山沟里的条件好多了。”丁建华说。

  然而搬来之初,不少人都觉得旱天岭的生活苦。“水是苦咸水,喝下半小时后肚子就会变胀;路是羊肠道,道路泥泞连摩托车都骑不进去。”丁建华说。当时全村只有6头牛、1000多只羊,人均年收入1000多元,贫困发生率高达80.8%,是县里贫困率最高的地区。

  2011年,政府建设扬水工程,村民们喝上了黄河水。2012年,通了自来水,加上各类资金投入,道路硬化了,学校、卫生院建起了,旱天岭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为带领村民蹚出一条增收路子,2013年,丁建华毅然放弃自己年入几十万元的生意,担任起村党支部书记。为找到适合的产业,他带头养鸡、养羊、养牛,最终确定肉牛养殖这个符合村里实际的脱贫产业。

  “建档立卡户买一头牛可补贴2000元,大家贷款买牛,动力足。”丁建华说,他自己钻研兽医技术,免费给村民的肉牛看病、打针、接生。村民贷款养牛,他用自己的财产担保;有村民遭意外无力还贷,他主动帮忙偿还本息。10多年来,丁建华累计为全村担保贷款6000余万元,替困难乡亲偿还本息200余万元,为此自己背上了几十万元外债。

  丁建华有股子倔劲:“不管多难,一定要拔掉穷根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2017年,中核集团对口帮扶同心县,为旱天岭村带来了资金、技术等支持。村里整合多方资金,打造旱天岭村肉牛养殖园区,实现了肉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目前,园区存栏肉牛900余头,去年单卖牛粪就收入了16万元。

  这几年,村里的自建房和小汽车渐渐多起来。跟着老丁随机走进一户村民家,只见墙上安装了两台外形与空调一样的设备,开启几秒钟就吹出凉风。询问得知,这是中核集团带来的“天光地热”技术。去年秋季,中核集团在这推广了“地热+PVT”零碳供暖示范项目,可实现冬季采暖、夏季制冷和电力联供。

  “去年冬天就用上了,白天夜里都开着,一冬天才花了1500元电费。”村民马哈麦说。

  “老百姓安了这个设备后,冬暖夏凉,地热能比传统烧煤炭价格低,还更安全,村里基本全覆盖了。”中核集团驻村干部王厚东表示。

  村里新建的设施冷棚里,监测户马智平一家正在收辣椒。“今年7月上市,现在第三茬了,等11月份收完,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马智平说。

  去年,同心县政府在村里新建了54座暖棚、18座冷棚,全部分给脱贫户和监测户种植,除了辣椒,还种葡萄、吊干杏等。

  “大部分村民通过打零工、养牛、搞种植,收入在逐年增加。”丁建华说,“只要肯干,日子都会越来越好!”2024年,旱天岭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6295元,比2011年翻了4番。

  村民在家门口能发展产业赚上钱,孩子上学不需要翻山越岭,老人在村卫生室能看病拿药,村民脸上曾经的愁容被自信取代,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在村史馆,丁建华说,他们准备把旱天岭改名为“撼天岭”。这一字之变诉说着整个村庄命运的改变,也见证着旱天岭人始终如一的奋斗拼搏。(徐元锋 徐璐璐)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杨丽